首页 >  研究中心 > 行业解析 > 宏观分析 > 正文

Mysteel: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低迷的成因及未来展望

分享到:
评论

前言:

自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起,房地产政策开始转向。至2022年5月份,多达80个城市,100多条宽松政策发布。按往年的房地产调控演化路径来看,房地产将逐步回暖。但从当下相关地产数据来看,效果不及预期。克而瑞数据显示,4月30个监测城市预计成交面积为1291万平方米,环比下降18%,同比下降58%。1-4月30个监测城市成交面积累计同比下降48%。房地产行业为何陷入当下境地?未来房地产的将如何演化?当然成因是复杂的,本文尝试从地产资金角度来回答这两个问题。

一、资金来源

房地产市场核心是资金。地产政策的调整本质是对房地产企业资金情况的调整。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了定金及预收款、个人按揭贷款、国内贷款、自筹资金、以及利用外资。截至2021年,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20.11万亿,其中定金及预收款7.39万亿、个人按揭贷款3.24万亿、国内贷款2.33万亿、自筹资金6.54万亿。当然笔者认为上文对资金来源分类不够直观,笔者尝试将房地产资金来源分为三个渠道,表外融资、表内融资、预售资金,这三个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对应了三个重要的地产政策。

二、资管新规

故事还要从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起,2016年开启了轰轰烈烈的“三去一降一补”供给侧改革。去产能主要是针对过剩产能,煤炭、钢铁、玻璃等行业,去杠杆则针对高负债企业部门,特别是房地产企业。2017年开始“房住不炒”后,房企正式进入去杠杆,行业进入去金融化阶段。

监管部门加强了银行对过剩产能、地方融资平台、房地产的资金监管,同时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。融资限制增多但融资需求仍在,银行通过与信托、券商、同业等渠道合作,以非标融资的形式将资金投放给限制性行业,庞大的表外信贷不在央行的监管之下,潜藏着巨大的风险。2017 年底,银监会开始整治银信业务; 2018年4月,出台资管新规,核心即打破刚兑和穿透式监管。资管新规,彻底封堵了表外融资渠道。数据显示,表外三项存量规模自2018年27.06万亿,一路下滑至2022年3月18.19万亿,下降8.87万亿。

资管新规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还比较小,除了表外融资渠道受限制之外,其他融资渠道都处于正常状态。同时2017年三四线城市开启了棚改货币化,房地产行业仍处于较高景气状态。数据显示,2017年三线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0.5%,棚改货币化安置去化库存2.8-3.4亿平米,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17%-20%。

三、三道红线及贷款集中管理制

时间来到了2020年,疫情爆发后,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,国外订单纷至沓来,国内经济持续向好。同时欧美释放巨量货币,通胀预期升温,大量的资金开始流入房地产行业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,出现过热迹象。在这个背景下,政府出台了三道红线及贷款集中管理制度。

2020年8月,监管层设置“三道红线”的监管指标,对房企进行分档管理,限制其有息负债扩张速度;2021年1月,央行、银保监会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,对银行业金融进行管理制度,限制银行资金过度流入地产行业。三道红线及贷款集中制,限制了房地产企业表内融资能力,这两个政策在2022年2月开始对地产市场产生冲击,国内贷款同比自14.4%的高位持续回落,延续至今。至此,房地产企业的表外融资渠道、表内融资渠道都有较大限制,房地产资金短缺问题成为重要的麻烦。但此阶段,房地产企业尚未出现大的危机,主要得益于房价上涨预期仍在,地产销售偏好,预售资金来源尚能支撑地产企业运行。

四、预售资金监管

2021年4月8日,深圳市七个部门联合发布通告,将对涉及“深房理”的举报事项进行联合调查处理。“深房理”事件是个重要的转折点,自此监管部门开始不断出台调控政策压制房价过快上涨,房价上涨预期开始转变。同时2021年7月,住建部等8部委联合出台文件,对预售资金进行监管。从房企资金来源看,2021年预售资金合计约10.6万亿元,占比达到52.87%,是房企资金来源最主要的部分。预售资金监管加强,房企销售回款难以再作为运营资金周转,只能用作房屋建设,房地产资金情况全面恶化。至此,表外融资、表内融资、预售资金三个资金来源渠道全部关闭,房地产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迹象越来越明显。

五、政策转向

随着地产危机加重,地产政策开始纠偏。2021年12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地产政策开始转向,逐步由紧缩转为宽松。地产政策调整以地方政府为主要方面,从宽松内容来看,集中在住房公积金政策、人才落户政策及购房补贴等方面,宽松政策的核心点落在解除购房限制及降低购房成本上。同时我们注意到,取消限购限贷政策的城市逐步增多,其中以省会城市郑州、哈尔滨为代表,表明地方政府的宽松力度持续扩大。

六、地产行业展望

地产政策逐步转向,市场对地产行业的恢复有较高期待。毕竟根据以往经验,每一次地产宽松,迎来的都是地产行业的全面复苏。但笔者认为,本次地产行业边际修复是确定的,但改善的情况或有限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:

1、政策层面

5月9日,央行发布《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。报告称,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,坚持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,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,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。地产政策的基调很清楚,中央坚持住房不炒、坚持不作为短期经济刺激的手段,这一点体现在并未取消资管新规、三道红线、贷款集中制、预收款监管等政策,地产行业的融资能力仍有很大限制。政策的着力点集中在地方政府实施一城一策方面,放松居民端限制,期望居民部门继续加杠杆来托底地产下行。所以,当下政策落地的实际情况如何,就完全落在了居民部门身上。

2、销售回款

居民能不能扛起这面大旗呢?取决于居民的购房成本、能力及意愿。购房成本来看,3月新发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.49%,虽按揭贷款利率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高位回落,但较基准利率4.9%仍然偏高。

购房能力来看,2020年疫情持续至今,居民部门实际收入同比变化不断下降,同时负债率不断攀升。社科院发布《2021年年度宏观杠杆率报告》显示,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.6%,超过德国接近日本。根据《中国家庭金融调査报告》中的数据,30.40周岁群体的家庭中住房贷款总额是家庭年收入的11倍,但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家庭中贷款总额是年收入的32倍。法拍房从2019年的50万套增长至2021年的超过160万套。购房意愿来看,购房意愿主要取决于房价上涨预期,百城房价指数自2021年4月101.29持续回落至今,尚未出现转向迹象。

3、银行放贷意愿

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,3月票据融资贷款3187亿元,同比去年增加4712亿元。当经济不好的时候,政策往往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,以支持实体企业发展。但经济下行,银行为规避坏账风险,往往投放信贷意愿不强。由于票据具有贷款属性,持有票据计入信贷规模,同时票据具有高流动性、信用风险较低等特点,当银行信贷投放不足,银行买入票据的需求比较强烈。近几个月票据融资贷款同比上升,银行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,表明银行信贷投放意愿不强。

4、房地产企业加杠杆意愿

一般来讲,随着商品房销售改善,房地产企业会加大拿地和开建新项目,房地产行业重回景气周期。但是这个逻辑其实隐含着一个前提,那就是房地产企业仍有加杠杆的能力和意愿。2020年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80.7%,负债率多年来持续攀升。2021年资金来源渠道持续收紧,大量房地产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。吃一堑长一智,我们有理由推断即便地产政策宽松政策能落地,银行愿意放贷、居民还有能力有意愿买房,地产企业资金修复也更倾向于还债而不是投资开发新项目,毕竟保命比发展重要。如此,地产行业将有可能出现资产负债表式衰退,延长地产行业的修复周期。

房地产行业经过几轮调控,每次宽松都能恢复活力。但笔者认为当前房地产所处的阶段不同于往期,接近于0%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,迫使中央坚持住房不炒。当前地产宽松更多的是针对过往严厉政策的纠偏,地产行业边际改善是确定的,但这一次景气周期的到来或更漫长。


资讯编辑:杨少杰 021-26094314
资讯监督:宋小文 021-26094314
资讯投诉:陈杰 021-26093100

相关阅读

为你推荐

  • Mysteel解读:3月份锂矿进口数据解读

    由于国内优质锂矿资源的稀缺性,目前中国锂矿主要依赖进口。根据海关数据,2024年3月中国锂矿石进口数量为38.36万吨,环比增加68.24%,同比减少2.20%。 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22.89万吨,环比增加73.7%,同比减少29.9%。从津巴布韦进口8.75万吨,环比增加37.7%,同比增加664.0%。 季度数据方面,中国的锂矿进口数量自2020年开始保持稳定增长… [详情]

    2024-04-23 17:53

  • Mysteel解读:3月碳酸锂进出口数据分析

    根据海关数据,2024年3月中国碳酸锂进口数量为1.90万吨,环比因季节性因素大幅增长至64.3%,同比增加9.3%,增速维持稳定。 一季度中国碳酸锂累计进口4.10万吨,同比增涨5.1%。其中从智利进口3.13万吨,占比76.2%,同比减少9.1%;从阿根廷进口9094吨,占比22.2%,同比增加128%。 均价方面,3月份数据显示,从智利进口的成本最低,约为8.2万… [详情]

    2024-04-23 17:41

产品与服务

期现一点通

  • 期现数据一点通

报告•图书

联系我们

地址:上海市宝山区园丰路68号(200444)

电话:86(21)26093644

更多及时资讯

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

QQ在线客服